旗袍文化在盛京的肇端和發展的這段歷史,中間蘊藏著無窮的生命力與伏藏,是寶貴的歷史財富,是沈陽的財富,是整個旗袍產業界的財富,更是中國服飾文化與產業的共同財富。
從旗袍文化的起源說起
——旗袍是是盛京的,是沈陽的,是中國的——
旗袍文化,如今已經成為全球中華文化圈的一個重要的標簽,上至國家領導人的夫人們的禮儀正裝,下至時尚街拍鏡頭里的都市白領,從中國到世界各地的華埠唐人街,旗袍文化的影響無處不在。
然而,旗袍這個以民族文化來命名的服飾究竟前世何處?
旗袍發祥于1636年的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陽——如今,這已經是各界的共識。
說旗袍文化,不能不提清文化;說清文化,不能不提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建立大清,擘畫了從國體到服飾的一應新朝規制。
據史料記載,1636年的四月十一日,皇太極率文武百官在盛京城德盛門外的天壇祭告天地。他在祝文中說:“勉徇群情,踐天子位,建國號曰大清,改元為崇德元年。”正式宣告了清朝的建立。接下來,朝廷次第頒布了宗室王公與福晉、諸臣頂戴品級服色等制度。“削發易服”,旗袍從此成為后妃、格格等旗人的法定服飾,成為滿漢通用服裝,沈陽也由此成為“旗袍故都”——旗袍文化從此產生,之后凡此種種變化,皆由此而來。所以,旗袍文化的根底在沈陽,拋開沈陽談旗袍,旗袍只能是一種時尚,一種款式,一種品位,一種穿衣選擇,一種視覺效果,而不能稱其為文化,更遑論深入的產業文化挖掘與創意細節的純正。
旗袍文化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什么
——文化發端的偉力,與河流的源頭一樣不可動搖——
我們今天看種種影視劇,清宮戲里規制繁復、錦繡炫目的種種宮廷旗袍,民國戲里搖曳生姿、風情萬種的旗袍女郎,都是旗袍文化的靚麗名片,以至于提起旗袍,我們腦海里往往浮現出阮玲玉、胡蝶等一大批舊時上海名媛們的嫵媚形象,名導李安、張藝謀、王家衛鏡頭下的女星,把旗袍穿成了華語電影的文化標簽。海派旗袍在20世紀上半葉名噪一時。
但這一系列名片的第一張,就在盛京1636。
長江黃河,中下游何其寬闊多變,氣象萬千,然而溯源而上,其源頭濫觴處的涓涓細流卻顯得是那樣珍貴而神圣,不可置疑,不可動搖。
同時,從清代到民國到新中國,從盛京到奉天到現今,沈陽也一直是全國流行時尚的潮頭所在地之一。19世紀20年代末,作家張恨水應張學良之邀來到沈陽,一下火車就被沈陽的大都市氣象所驚呆,其中最讓他感嘆的就是這里穿旗袍的女人特別多;幾乎在那同時,梁思成林徽因應東北大學之邀來到沈陽講學、定居,西服、旗袍的紳士淑女服飾標配,也通過學者達人們的文化沙龍流行開來……
不知您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無論清文化、旗袍文化在各個地方衍生出什么樣的變體,比如京派式樣、海派式樣、歐洲式樣,無論在旗袍的用料、裁剪、細節上有多少種變化,只要女性一穿上旗袍,還是可以讓人一眼就從其他同框的衣裝中分辨出來——旗袍的可辨特質為何如此之高?恰恰在于旗袍文化一以貫之的強勢存在,才使得這種衣著樣式具有極高的辨識度,萬變不能離其宗:清文化、中國風、盛京味。
天才的畫家為什么要去敦煌,在石窟壁畫前臨摹感會?淵博的學者為什么要到江湖深處的古戰場,去實地考察與憑吊?
從事文化產業開發的人都知道,欲治大水,必理其源;欲張其羽翼,必鼓其元氣。任何一種文化產業的發展,其內部都是有氣脈流轉的,只有將文化的溯源工作做好做精做透,下游產業的種種創意與細節才能有其所本。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生長演變,其初始的“一”非常重要。旗袍文化的產生與流變,已經有三百多年,到今天我們要將其科學化、智能化、數字化,變為可控的創意產業,溯源研究工作的缺位是不可想象的。
沈陽,作為中國的旗袍故都,在全球旗袍產業鏈中的優勢站位,在于有下面幾個特質的交相疊加——
沈陽是深厚正宗的清文化源頭所在地,是定正朔的地方,有一宮兩陵,釘實的文化坐標;
沈陽有兼容開放的城市文化,四通八達的地理位置,構成了文化資源精細化整合的特有能力;
沈陽林立的高校,幾乎涵蓋了從設計創意到工藝生產,從藝術構思到傳媒再生的所有產業層面,這構成了巨大的相關人力資源優勢,蘊含了無限種可能,取之不盡的文化再生力。
綜上,旗袍文化的發端在沈陽,旗袍文化的未來發展中,沈陽也一定會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支點,確認沈陽是中國的“旗袍故都”,只是我們的工作走出的第一步。
旗袍發祥于“盛京1636”
“旗袍”二字,很容易被人辨出“旗人之袍裝”的直接含義。公元1644年,李自成兵占北京,明崇禎帝朱由檢自縊,明亡。而后兩年內,清招降吳三桂后大軍入關,入主神州大地。此時,距離皇太極在盛京廢后金汗國、建大清帝國剛好過去十年。
1636年,大清建立,定都盛京。一切隨之而來的封建化改革在其治下得以推廣。上自帝王將相后妃命婦,下到各類百姓,其所應著裝的旗裝款式和圖案都有詳細而嚴格的規定。
可以說,皇太極才是真正擘畫清朝規制的開國之君。1636年的盛京,已經建章定制,要將這種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旗裝帶入中原,而不僅僅滿足于東北一隅。遼海學者初國卿表示,作為旗袍之雛形的旗裝,正是此時從沈陽登上了中華主流服飾的舞臺。
進入民國時期,最初旗袍多以長款馬甲旗袍的形式出現,呈直筒狀,下擺無開衩,短襖袖口寬大。隨后逐步成為單獨穿著的旗袍,袖口收窄,從中長袖往短袖和無袖演變,剪裁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使旗袍更加合身。
從旗裝到旗袍一脈相承
傳統旗裝多圓口領、窄袖、向右側捻襟、下擺四面開衩、帶扣絆。“衣皆連裳”的旗裝與漢族服飾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四片裁制,便于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到了清朝末期,因滿漢文化的融合,旗裝的圓領變為一寸多高的立領,這種弧形領子成為后世俗稱的旗袍領的鼻祖。
在清代,旗裝大多采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下擺不開衩,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換句話說,以前的旗人女裝是直筒狀,這個可以從《甄嬛傳》一類的清宮戲里面看出一二。
民國初期,中國女子效仿西方,將傳統的旗裝逐漸剪裁得越發合體化,通過領口、袖口、有袖無袖不斷變化,逐步完善了旗袍,成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女性最受歡迎的流行服飾,而沒有之一。胡蝶、徐來、陳燕燕、阮玲玉、王人美等民國八大明星均有大量的旗袍照存世,可見旗袍在當時是有多么的受歡迎。
旗袍文化在沈陽
沈陽不僅僅是旗袍的故都,也是旗袍文化的延續地。
新中國成立后,遼寧出版的《中華旗袍》一書作者于金蘭,曾組織沈陽的知識女性穿上沈陽旗袍廠生產的各式旗袍,以文字和攝影相結合,對旗袍文化進行了系統的梳理。
從沈陽走出的旗袍在新的時代里煥發著新的魅力,無論是影視劇中,還是大街小巷,總有千姿百媚的旗袍英姿出現在眼前,讓人難以忘懷。也會在未來的十年、幾十年,旗袍仍會發生著大大小小的變化,但請記住旗袍的故都沈陽,記住盛京1636。
旗袍演變歷程
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建立大清,對旗人著裝進行規范。
1644年:清軍入關,將旗裝從沈陽帶入到中原大地。
清末民初:通過旗裝改良的旗袍開始形成,最早始見于1919年出版的《雪宦秀譜》。
20世紀20年代:旗袍成為全國性女子最普遍穿著的衣服。
1929年:民國政府確定旗袍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后:旗袍漸漸被冷落,甚至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后: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中國國內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官方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在我國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1世紀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準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2019年5月24日:盛京1636——首屆沈陽旗袍國際文化節盛大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