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第四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在沈陽舉辦。在大會專題論壇上,沈陽故宮博物館副館長李理講述的沈陽“旗袍故都”起源故事,引起來自全國各地專家學者的極大興趣。
李理介紹說,沈陽故宮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國家一級博物館,館藏的105200多余件文物中,有3000件精美織繡品,包括200多件滿族皇家旗袍。另外,還有100多件褂子服裝和50多件馬褂小坎肩,這些都稱之為“旗裝”。這些服裝的來源,一部分是清早期的皇宮收藏,包括皇太極御用長袍。還有一部分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從北京故宮回撥的文物。現存館藏比較好的清宮織繡品,都是故宮回撥的,既有清朝皇帝、皇后、妃子的服裝,還有文武官員的服裝,品種非常多。通過這些旗裝,可以看到中國紡織業在清朝那個時代曾經的輝煌。
沈陽為什么是“旗袍故都”呢?李理解釋說:滿族起源于白山黑水間,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奠定了沈陽作為都城的基礎。在皇太極時期建設了盛京皇宮,最重要的是擴大了八旗建制,形成了滿、蒙、漢八旗。旗人最后的形成是在盛京(今沈陽),天下所有的旗人都是從沈陽作為出發點。現在看到的旗袍,其形成是在沈陽,并從沈陽帶到了北京,之后又帶到了全國。所以,旗袍的起源地是在沈陽。到了清朝晚期和民國初期,在盛京旗袍的基礎上,又逐漸形成了海派旗袍、京派旗袍。因此說,沈陽是名副其實的“旗袍故都”。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陳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