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作為這座城市文化符號之一的旗袍,代表了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表現形式。為喜迎中秋佳節,弘揚傳統文化,沈陽以“旗袍”為亮點打造文化品牌被全世界矚目。9月19日,盛京1636——第二屆沈陽國際旗袍文化節如約而至,于沈陽故宮南廣場華麗開幕,旗袍文化節期間將舉辦青花瓷旗袍全球首發禮、“我和旗袍的故事”文藝作品秀、“大美沈陽”民族文化公益慈善晚會、“盛京金秋”旗袍展等系列活動,活動持續至9月25日。開幕式之前,沈陽故宮博物館和張氏帥府就舉行了旗袍風情展示;開幕式演出更是讓觀眾瞬間進入旗袍的海洋,傳統旗袍、新中式常服、青春休閑小禮服……色彩斑斕的服飾讓人目不暇接。
9月19日開幕式演出以詩朗誦《盛京賦》拉開帷幕。伴隨號角響起,故宮大紅門徐徐打開,幾十名身著格格、阿哥服裝的孩子自十王亭口誦著《盛京賦》率隊走出,后面跟隨皇家禮儀游行的隊伍走向主舞臺。開幕式演出緊扣“盛京1636”的概念,東來自撫近門、西自懷遠門、南自大帥府,三支隊伍、1636位身著旗袍的女子同時向活動主會場款款走來。她們婀娜多姿、端莊典雅,讓沈陽故宮、帥府這些歷史名勝古跡化身國際旗袍大秀場。沈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了解到,走秀的千余名模特來自省內多個城市,她們都是旗袍的擁躉,也是來自各個行業的精英。現場18位“銀發模特”特別吸引人們的目光,她們是來自沈陽紅葉服飾模特隊,年紀最大的模特已經81歲了。成員劉桂榮告訴記者,“旗袍是中國的國服,更是起源于沈陽,平時我們穿各種服裝走秀,但最喜歡的就是旗袍。穿上它優雅、漂亮、有神韻。”
旗袍有近百年的歷史,從清代、民國到現代再到當代,旗袍的演變發展史濃縮在開幕式演出中。從清代皇家禮服開始,穿越流年,用情景表演的方式演繹民國時期奉天城的摩登繁華,以及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的纏綿往事,以此展示出那個時期的旗袍服飾的演變和美感。此外,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馮玉萍攜手沈陽演藝集團表演的寸子舞《鳳凰樓上》、沈陽仙兒樂隊演奏的民樂表演《滿繡云端》、沈陽籍歌手朱曉紅演唱的《話說老沈陽》,結合當代旗袍走秀,展示了新沈陽的新風貌,也展示了新中式旗袍的現代之美。作為外籍模特,在沈陽生活了7年的俄羅斯姑娘珍妮婭昨日一整天都在沈陽故宮內外展示中國的旗袍,雖然有點累,但她臉上笑容不減,“中國的旗袍特別美,我非常喜歡。”在沈陽讀書和生活7年,說著一口流利的沈陽話,珍妮婭感慨這座城市的巨大變化,“喜歡沈陽的空氣,渾河岸邊風景如畫,我愛沈陽。”
旗袍文化需要發展,勢必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昨日國民美少女SHY48組合身穿符合年輕人審美情趣的旗袍服飾,甜美唱跳歌曲《沈陽啊沈陽》。這套服飾的設計方代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特別為美少女們量身訂制的,“旗袍不單單是中老年人在引領,更要吸引80、90后的年輕人的喜愛,這樣才能帶動沈陽旗袍文化的發展。作為家鄉培養起來的女團,她們應該多穿有著沈陽特色的服飾,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作為非物質遺產“盛京滿繡”傳承人,楊曉桐及團隊帶來的青花瓷系列的旗袍備受矚目,她表示,“滿繡和旗袍是密不可分的,因為更多人喜歡旗袍,那它就應該回歸生活。我們既要保留旗袍的傳統元素,又要融入時尚的特色,才能受到更多年輕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