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四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和第二屆中國(沈陽)旗袍文化節的重要活動之一,9月20日的“盛京滿繡·書香傳非遺”主題發布會上演了精彩的滿繡婚服大秀,這些華麗喜服上的紋飾圖案大都出自“盛京滿繡技藝傳承扶貧(孵化)車間”的繡娘們之手。
由盛京滿繡第四代傳承人楊曉桐創立的沈陽盛京滿繡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京滿繡總公司”)將滿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扶貧攻堅相結合,截至2019年底,“盛京滿繡”已在省內106個村建立“盛京滿繡技藝傳承扶貧(孵化)車間”,為農村留守婦女提供就業崗位,通過培訓、簽約、回收的合作模式,改善她們生活的同時又實現了傳統技藝的傳承。
成為“繡娘”改善了生活從零收入到現在每月能掙兩千多元
“自己繡的花紋圖案能被模特穿在身上展示,覺得特別高興。”9月23日,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走進盛京滿繡總公司,繡娘楊雪正在用滿繡繡制《盛京賦》。楊雪家在法庫縣十間房鎮錢家溝村,家里收入微薄,她要照顧老人和孩子,不能外出打工。2018年8月,楊曉桐的刺繡基地落戶錢家溝村,楊雪跟著基地專業老師開始學習滿繡,“一個星期的時間,我就能獨立繡好一個手包。”從手包到荷包,再到旗袍,經過兩年的學習,楊雪已經掌握了很多刺繡的技法,對她來說最直接的變化是,從原來的零收入,到現在每月兩千多元的收入,“去年一年在公司工作,不僅免費培訓、包吃包住,還給我們開工資,不僅補貼了家用,還可以給孩子買課外書、交學費,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楊雪告訴記者,自己的繡品在前幾日“盛京滿繡·書香傳非遺”發布會上得到展示,看著模特穿著自己繡的旗袍盡情地展示女性的風采,她心里美滋滋的。楊雪表示,去年自己跟著公司出訪日本,向外籍友人展示和推介盛京滿繡,“外國人看到我們用雙手繡出的圖案,栩栩如生,覺得非常神奇。他們對我投來贊賞的目光,我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
省內106個村建立“滿繡扶貧車間”
——傳授技藝激發貧困群體脫貧動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楊曉桐表示,自從2018年第一個滿繡車間在拉各拉村成立后,盛京滿繡技藝傳承扶貧(孵化)車間開啟產業化模式,“由盛京滿繡總公司定設計款式,并發派給各扶貧車間進行定量制作。公司派遣優秀教師進行免費培訓,并與通過培訓的人員進行簽約。簽約后,由公司統一派發刺繡材料到各車間,各車間完成后,公司對作品進行回收,按作品數量結算工資,繡娘正常月收入2000元以上。”
楊曉桐介紹稱,滿繡工藝上手快,刺繡場所多樣,時間機動,繡娘在家里就能完成繡品,可以兼顧工作和生活,很受農村婦女的歡迎。據悉,截至2019年底,盛京滿繡已在阜新市阜蒙縣招束溝鎮拉各拉村、彰武縣喇嘛花村、沈陽市法庫縣十間房鎮錢家溝村等省內106個村建立扶貧車間,車間人員已達1623人,從根本上激發了貧困群體和留守婦女自身內在的脫貧動力.在鄉村增強了持續發展的”造血”功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盛京滿繡文化產業扶貧項目是積極響應配合扶貧攻堅的有力舉措,楊曉桐說,今年盛京滿繡將繼續彰顯民族企業的社會擔當、責任擔當,“我們會帶動更多的貧困地區人員,用一針一線搭起一座座脫貧的橋梁,讓傳統的手工藝技術真正傳播到家家戶戶。”
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張寧
主任攝影記者常晟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