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第二屆中國(沈陽)旗袍文化節于9月19號到9月26號在沈陽舉行,9月17號,本臺記者對“盛京滿繡”負責人楊曉桐進行了專訪。
非物質文化遺產盛京滿繡第四代傳承人楊曉桐的名字在刺繡圈可以說是無人不知,她在對滿繡這一傳統技藝的傳承上,打破了非遺絕技“傳內不傳外”的傳統,辦班培訓學員,傳授滿繡技巧,讓更多人愛上滿繡。楊曉桐認為滿繡的傳承除了要原汁原味的傳承,也需要發展和創新。
楊曉桐:“在創新方面,我們今年搭建了叫桐視界·非遺書院,搭建了線上線下平臺,一個是疫情期間,第二盛京滿繡還想為更多的非遺傳承人提供這樣的機會,然后讓他們的作品能線上銷售,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隨著盛京滿繡市場份額的不斷增加,近幾年,盛京滿繡的產品以及文創產品的研發受到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歡迎,楊曉桐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有了滿繡+扶貧的新想法。
楊曉桐:“我們盛京滿繡從2018年開始就用非遺技藝扶貧,人家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你給他的物資他可能很快就消耗了,但是如果一項技藝傳到他手里,我覺得一技傍身,他隨時可以讓自己這種技藝變成價值。”
同貧困村鎮建立合作關系,開辦培訓班、成立扶貧車間,以優秀傳統技藝培養鄉村技能人才,帶動村民增收致富。這種以傳統文化為基石,大力發展滿繡產業的做法,為打好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楊曉桐:“有了這個想法之后在2018年就先跟我們省內下派第一書記做了結合,首先在阜蒙開的第一間扶貧刺繡車間。陸續到2019年在全省開了106間。今年因為疫情我們人員不讓集中,下半年我們最近又開了幾間,現在是110多間全省的扶貧車間。我們在2019年的時候是1623戶家庭脫貧。”
截至目前,盛京滿繡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已經與十幾個貧困村鎮建立了合作關系,貧困戶借助滿繡平臺,走向了致富之路。來自法庫的楊雪學習滿繡兩年多,她說閑暇時間學習的滿繡不但提高了家庭收入,還改善了生活質量。
楊雪:“然后對我自己也是怎么說呢?就是原先都是農村婦女,也沒接觸過這種感覺挺優美的生活。然后現在學繡花了就感覺自己人生就改變了,改變了很多,最開始就在家繡這種小手包,最開始一個月能繡三個、四個,每個月至少也得有一千多塊錢,就是按平均算,不能說是……記者:就是閑暇時間,最多一個月能掙多少錢?最高的一個月掙過三千塊錢。”
除了帶動村民致富,楊曉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厚重博大的滿繡和旗袍文化講好沈陽故事。在即將召開的第四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第二屆中國(沈陽)旗袍文化節上,楊曉桐希望遼寧的非遺產品能夠大放異彩。
楊曉桐:“因為我是非遺傳承人,所以我想在這個文化節期間,尤其這次非遺紡織大會在遼寧,在沈陽召開,我們希望我們遼寧的非遺大師們的手作能呈現在世人面前。”
此外,楊曉桐的滿繡作品《盛京賦》也首次向媒體亮相,這件作品全長13.2米,用時17個月完成。該作品將在11月份北京舉辦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上展出。(宗秋)